【冷热军史】
兵者,国之大事。
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军史里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一支军队走过的路。
“井延坡”工作室开辟“冷热军史”专栏,约请知名军史专家定期推出网评文章,解读中外军事史上的热点事件和战史背后的各类冷知识,为您打开一个观史的新视角。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9年新四军成立两周年时,新四军军部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日。在新四军成立82周年之际,井延坡工作室约请军史专家徐平为大家持续解读有关新四军的各类冷知识,敬请关注。
新四军的军长为什么可以授上将军衔
■徐平
少数新四军干部佩戴过军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爆发。大敌当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等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并且,按照国民革命军的军衔等级,给各级干部都套了军衔。之所以说“套”而不说“授”,是因为一般干部的军衔只是在档案中有记载,并没有公开地正式授予,许多干部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衔”,而且多数干部始终没有佩戴过有军衔等级的领章、胸章等标志。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军长叶挺(左三)、副军长项英(左四)、参谋长张云逸(左二)、副参谋长周子昆(左一)和曾山(左五)在武汉。
新四军在这一时期佩戴过军衔的只是少数指挥员,如北伐名将叶挺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临危受命,于1937年10月出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叶挺将军留下不少佩戴中将领章的照片。
佩戴中将领章的叶挺将军
不过,从照片上看,新四军领导干部中,也只有叶挺将军佩戴军衔,其他如项英、张云逸、陈毅、粟裕等人都没有。
另外,根据一些回忆史料记录,这一时期新四军的一些初中级指挥员也佩戴过军衔标志。国际友人爱泼斯坦在《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一文里写道:“改编为新四军后,游击队员们必须识别不同的军衔,服从他们不认得的人的命令。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格的军事纪律约束,这是他们以前不习惯的。”说明改编后的新四军佩戴过军衔标志。
开国少将王直在新四军成立之初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四连指导员,“在任指导员期间,最让我头疼的工作就是佩带国民党军帽徽和军衔。我当时被授予上尉军衔,不是我嫌这个军衔低,而是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新四军的军衔标志,除了领章,还有一种胸章——长方形、布质、白底黑字,写有姓名、部队番号、军衔、佩用时间。据原新四军第四支队军需处长郑重回忆:“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鄂豫皖苏区红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集中,改编为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第4支队。上级派我担任支队军需处长,并发给缀有少校军衔的胸章配戴。”
新四军准尉胸章
抗战初期,为了方便与国民党军打交道,在国统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有过军衔。如《毛泽东选集》中提到的在1939年6月12日“平江惨案”中被国民党军杀害的新四军平江通讯处主任涂正坤、副官罗梓铭,军衔分别为上校和少校。
抗战初期新四军曾准备实行军衔制度
1937年8月1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际,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红军的改编在某些制度上有了原则上的改变(如采用官阶制度等)。”所谓“官阶制度”,就是当时军衔制的别称。
1939年,周恩来(右三)在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领导叶挺(右一)、陈毅(左一)、粟裕(左二)等合影。
抗战进入第三个年头,鉴于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并中央书记处,询问“干部之等级可否行施规定”,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解决。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这可兴奋干部,职责分明,于我军传统亦无损害。”同年5月30日,朱德、彭德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训令》对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等级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评定标准、办法和批准权限等均作了说明。《训令》指出:“等级制度的作用,在于严明职责与赏罚,兴奋部队官兵的上进心,建立上下级的正确关系,以此增强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是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六等十六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训令》发布后,八路军、新四军领导机关和部分正规部队曾进行了评衔活动,东北抗日联军也做了实施军衔制的准备工作。但是,正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受当时的物质条件制约,与部队的稳定、集中程度密不可分。艰苦而频繁的作战环境,使各部队无法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评衔工作。因此,当时除了驻国统区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而授了军衔之外,整个部队由于“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评衔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42年2月3日,有的军区在关于《精兵政策及等级制度的布置》指示中,还在做评级评衔的具体要求。
1941年和1942年的两年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授衔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1942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军事斗争形势,联名给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山东纵队发出《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征求意见电,请各战略单位领导同志发表意见。
各地:
关于军队中干部军衔等级(将校尉)问题,有的同志主张现在实行,有的同志主张暂不实行,我们认为等级军衔之划分,与否各有利弊。规定军衔对军队正规化固有帮助,然而目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正规化是有限度的,超过现有物质基础,而过分强调正规化,则有陷于主观主义之危险,无益反而有害。加之军队分散,全军等级不易统一规定,一地区自行规定以为不妥。再则,艰苦环境要求干部同生死,同患难,等级之明白划分,在缺乏长期深入解释时,亦难免有碍干部之间团结。因此,我们起草的内务条令之草案上暂时不划分干部之等级军衔。你们意见如何?望告。
中央、军委
1942年4月24日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发出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队均作出反应,表示拥护中央不划分等级的指示。鉴于种种原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次评级评衔工作,于1942年上半年基本停止。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再次准备实行军衔制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1946年1月31日,由国共两党、其它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了我党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决议规定实行“军队国家化”。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中共中央于1946年2月24日在《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现在我军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第一期我军整编多少现尚未定,准备编成三十个至四十个师,恩来到各处时,请你们和他商量各区应编多少。这些师的干部,均将由中央政府按将校尉加委,其他保安部队干部及其余退伍残废军官,亦可由政府按将校尉加委,以后即由国家按级一律待遇。中央认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在将来国防部中占有一定地位”。
因此时全面内战还没开始,八路军、新四军番号仍继续使用。1946年3月7日,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发出《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对新四军军衔设置、评衔原则和官兵阶级(军衔等级)作了明确规定,军衔等级设置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阶级划分,军官分为将校尉三等九级,司务长介乎官兵之间为准尉,士兵分两等六级。
新四军军衔等级:
上将、中将、少将,
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新四军军官士兵编制军衔:
新四军军长、政委为上将;
副军长、副政委为中将、上将;
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中将;
后勤部长为少将;
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政委为中将;
副师长为少将;
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少将;
旅长、旅政委为少将;
副旅长为上校;
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上校;
团长、团政委为上校;
副团长、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为中校;
营长、教导员、特种兵副营长为少校,
副营长、副教导员为上尉、少校;
连长、指导员为上尉、少校,
副连长、副指导员为中尉、上尉;
排长为中尉、少尉;
副排长为少尉、准尉;
管理排长(司务长)为准尉;
甲种班班长为上士,副班长为中士;
乙种班班长为中士,副班长为下士;
丙种班班长为中士、下士,副班长为下士、上等兵;
二年半以上战士为上等兵;
一年以上战士为一等兵;
一年以下战士为二等兵。
新四军的军长为什么可以授上将军衔?
新四军的《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拟定了从军长到新战士的完整明确的编制军衔体系。其中,师长、团长、营长、连长分别为中将、上校、少校、上尉,与传统“惯例”相同。但是,按照这个评衔规定,新四军的军长陈毅,甚至副军长张云逸都可以评授上将军衔。
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
我们知道,军长的军衔,世界各国大都是中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长一般是中将,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也是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两次实行军衔制时,军长一般为少将。那么,为什么当时新四军军长的军衔定得这么高呢?这要从部队的编制规模说起。其实,新四军在组建之初虽然只有1万余人,但经过八年抗战的战斗洗礼,到1946年初,已发展为下辖几十个旅、总数31万人的庞大军团。尽管新四军此时仍沿用最初的番号,名义上还是一个军,但实际上已是相当于方面军一级的战略军团,规模比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集团军大得多。国民党的集团军平均不到10万人,而集团军总司令的军衔一般是上将或中将。因此,新四军军长评授上将军衔,比较合适。
但是,八路军、新四军这次评衔工作刚刚开展不久,蒋介石便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此项工作只得停止。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未能成为新四军的第一批“三星将军”。不过,未出10年,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陈毅、张云逸分别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陈毅元帅(左)和张云逸大将(右)
(作者徐平,系军史专家)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徐平 责任编辑:丁杨